正因为这是一次性地全体把握,不需要任何推理过程,因此,它不是在时间中进行的,而是超时空的。
这种说法虽以体用说为立证根据,却并没有把二者统一起来。[40]《法华玄义》卷二上。
[40] 要识得心性本体,必须靠心宗,这说明心宗是心所具有的智慧。只有感情灭息,才能返回到本有佛性。既不能从纵的方面说,一心生一切法,也不能从横的方面说,一心含一切法,只心是一切法,而一切法是心。[7]《注维摩诘经·弟子品》。说它是智性,是因为真如心是指先验的最高智慧,即所谓大智慧、真知识,它超越了一般理性和认识,因此,虽为种种无明和分别知识,但智性本体并不因此而改变、而增减。
[31]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存在,都是一心所作,换句话说,心是世界的根源。[15] 自观身实相,就是观佛,因为己与佛无异,故不能以己与佛相接为见佛。他在宇宙论上是以气为本体的理气合一论者,但在心性论上却以性为体,以心为性之所生、性之所发,因此,心是表现性的,绝不能说心就是性。
[18] 道作为社会的伦理道德原则,具有道德价值。由于他否定心有形而上的超越的一面,因此心性终于不能合一。这就是性日生日成说,正是在这里,表现了王夫之的实践主体性思想。不是在生命之先,有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存在,人生之后,来附合耳。
在仁与义的问题上,他主张以义为主。在他看来,人的存在既有物质需要,又有精神需要,前者表现为声色臭味、饮食男女等生理欲望,后者表现为仁义礼智等道德人格的追求,二者都是人性的重要内容。
[15] 识是认识能力,情是心理情感,这些都是道德理性所以形成的内在基础。[1] 性是所当然之理,即道德法则。只此三义,‘明字之旨已尽。[35] 蒙培元:《理学的演变》,第一章,第三节。
心之为德,只是虚、灵、不昧,所以具众理,应万事者,大端只是无恶而与善相应,然未能必其善也。就道德人性而言,他更强调社会教化,而不是情感体验。但他认为,这所当然之性理,既不是心的灵明知觉或良知,也不是自我超越的心本体,而是来源于自然之理。他提倡以大公无私之天理克去私己之心,这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,只能流于空洞的说教。
他批评理学家,特别是朱熹,把性分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,而以本然之性为超乎形气之外。按照他的说法,人人都应该有共同的需要,否则就是私欲,这就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性。
故告子谓食色为性,亦不可谓为非性,而特不知有天命之良能尔。但受性之真则是人性的实际内容,这种内容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形成,而且可以在实践中改变。
灵能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属性和功能,他又称之为神、识、智。人欲中暗含着必然当然之则,在主体实践中必须有节,这个节就是发而皆中节之节。[32]《续春秋左氏传博议》卷二。既曰人矣,其可纵乎?[11] 这里的天人之分,并不是天理人欲之分,而是必然当然与主体实践之分。这都说明,王夫之对传统心性论有某种程度的突破。性为天德,不识不知,而合于帝则。
这一点是对王廷相习与性成思想的发展。[37] 王夫之并没有否定天命之性,无所命,则仁义礼智无其根也。
他很重视经验,也很重视思虑。总之,王夫之作为理学中的最后一个理论家,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思想,包括心性论中的成性说、理欲统一说,特别是对于认知理性的极大重视,远远超出了其他理学家。
他之所以批判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,也是为了强调认知理性的作用以及物理的客观性。这样一来,心性关系实际上变成了认知关系,而不是自我呈现或自我超越的同一关系。
[16] 这似乎可以说,性是人的生命的内在本质或潜能,善则是性的实现。[27] 从某种意义上说,他是心性为二论者,不是心性合一论者。正是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实现其性本体。王夫之继罗钦顺、王廷相之后,重视心的认知功能,提出了经验论的认知学说,对认识主体的智能结构做了一定的分析,并且对西方传入的实验科学方法即所谓质测之学很有兴趣,主张以此发展格物之学。
未死以前,皆生也,皆降命受性之日也。他批评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之论,是将圣贤经书都做没紧要看了,而他的格物之学,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圣贤经书中寻找道德义理。
[5]《困知记附录·答陆黄门浚明》。[31] 毫无疑问,王夫之是先验道德论者,他承认道德理性不仅来源于自然法则,而且与生俱生,人人具有。
罗钦顺说:盖天性之真,乃其本体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王夫之所谓性,并不是朱熹所说的心体,即内在的自我超越,而是外在的超越。
朱熹、王阳明都承认有道德本心,罗钦顺则否定有所谓道德本心。这说明性作为心的本质属性,具有智能作用。认识事物之理是为了认识心中之理,因为性无内外而内外一理。离气言性,则性无处所,与虚同归。
因此在王夫之看来,告子以食色为性,并没有错,错误在于仅仅以食色或生机为性,而否定有先验的道德理性。至于如何实现,则是后天经验的问题 总之,他反对人有本体、气质二性之说,主张性从气出,性者生之理。
更重要的是,罗钦顺对心提出了同其他理学家不同的解释。说‘情,便沾应物于外景象。
凡君子体仁合礼,和义干事,灵觉之妙用,无往而不行乎其间。而思虑察处,以合乎道者,智之德也。